傣族又称泰族、老族、掸族,有水傣、旱傣和花腰傣之分。 “傣”,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。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,早在公元1世纪,汉文史籍就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。自远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南部、印度东北部及中南半岛的老挝、泰国、缅甸、越南、柬埔寨等国家。傣族主要聚居在热带、亚热带的平坝地区,村寨多临江河湖泊,住宅通常每户一座竹楼,竹篱环绕,果树、翠竹掩映。傣族人民性格温和,喜爱歌舞。

  我国傣族广泛分布在云南西部和南部边疆的德宏、保山、临沧、思茅、西双版纳、玉溪、红河等地,小部分居住在新平、元江、景谷、景东、金平、双江等30余县,四川凉山的河谷地带也有少量傣族人居住。傣族文化丰富多彩,使用傣语;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,有古老的贝叶经、有本民族的历法——傣历,有著名的叙事长诗,有丰富多彩的音乐舞蹈......音乐、舞蹈、民歌、民间传说故事等富有民族特色,并以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著称于世充分体现了傣族悠久的历史、灿烂的文化、独特的风情。

  傣族无论男女,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上一个用织锦做成的挎包(筒帕)。挎包色调鲜艳,风格淳朴,具有浓烈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。图案有珍禽异兽,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,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,如:红、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;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;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,生活美好,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

 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(又称南传上座部佛教),同时还信仰原始宗教,有一部分傣族还信仰鬼、神、巫术,视孔雀、大象为吉祥物。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,爱洁净、常沐浴、妇女爱洗发,故有“水的民族”的美称。男孩到七八岁要过佛寺生活,识字念经,然后还俗回家,成为受尊重的人。妇女虽然不入寺为僧,但也都是虔诚的佛教信徒。“毫瓦萨”和"奥瓦萨"是两个重要的宗教节日,俗译为开门节和关门节,分别在傣历的九月十五日和十二月十五日举行。在这两天,会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。

  傣族的节日主要有开门节、关门节、送龙节等,但傣族最重大的传统年节是泼水节,也叫浴佛节,时间为傣历六月(公历四月中旬),人们认为互洒清水可以消灾弥难,互相祝福。泼水节都是举行3天,头两天送旧,最后一天迎新。节日清晨,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赕佛,全寨妇女为佛像泼水"洗尘",然后是青年男女互相泼水,认为这样可以不生疾病,四季平安;节日的主要活动是浴佛、泼水、赛龙舟、赶摆等。泼水节期间,水花到处飞溅,差不多所有人都湿淋淋的。年轻人敲着象脚鼓,跳起孔雀舞,互相扔掷香包,传递情谊。在节日里还会举行赛龙舟、堆沙等活动,场面非常热闹。